運轉(zhuǎn)多年的十堰至鄖縣客運線路,由個體私營回歸公營,讓兩地群眾受益匪淺。
城鄉(xiāng)生活融為一體
昨日早上7點,陶紅蓮夫婦帶著兒子,趕上鄖縣通往十堰市區(qū)的城際公交。30分鐘后,他們把兒子送進了十堰城區(qū)的學校,再到附近的五金店上班。晚上9點多,一家人又坐這趟公交車回到鄖縣。
很多人像陶紅蓮一樣,乘公交往返十堰與鄖縣之間。清晨去賣菜的農(nóng)民,給在十堰念書的孩子送飯的母親,去鄖縣吃碗三合湯、順便帶一把菜回城里的退休老干部……
鄖縣位于十堰北部,原本距離十堰市區(qū)26.5公里,只通客運班車,票價從10元到15元不等。去年5月,鄖縣漢江公路二橋通車,兩地路程縮短至10多公里;9月,十鄖一級公路通車,次月,十鄖城際公交開通,每5分鐘一趟,票價3元。
公交車的開通,讓陶紅蓮倍感輕松,一家三口一個月路費就省了1500多元。“還不光這呢。公交準點,路上花的時間短。車子舒服安全,收班也晚。”陶紅蓮笑著說。
十鄖城際公交開通半年來,運送乘客近300萬人次。城際公交往返于縣城和中心城市,教育、醫(yī)療等資源共享,同城生活讓城鄉(xiāng)鴻溝得到彌合。
個體掛靠回歸公營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十鄖線上跑了快8年的客運司機朱之進,就曾深感擔憂:一家老小賴以生存的客車,要被政府收回。
多年來,十鄖線上的99輛客運班車,屬于個體掛靠經(jīng)營。十鄖公路通車后,城際公交改為“公車公營”,政府出資回購客運班車經(jīng)營權(quán),并交由十堰市公交集團運營,將以企業(yè)為主導的市場化行為,變?yōu)榉沾蟊姷墓嫘孕袨椤?br />
但是,99臺客車的背后,就是99個家庭。
調(diào)研、測算、評估……由政府牽頭,補償方案出臺。市財政出資近1000萬元,縣財政出資2000多萬元,回購車輛,原班線車輛駕駛員經(jīng)考核合格,一律安排到公交集團工作。
朱之進的車被回購后,被招入公交集團當司機。雖然以前每年有六七萬收入,現(xiàn)在才四萬多,但朱之進卻更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在是公家的人,給買了五險一金,心里踏實。”
立足于讓百姓受益
比99臺車更大的問題,是兩地行政區(qū)域界線及利益分割問題。“公交開通后,對誰有利?對老百姓有利。黨委、政府和各部們多為老百姓考慮,事情就好辦了。如果各算各的賬,那就難辦。”十堰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晉洪說。
為了平衡利益,十堰市公交集團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來運營十鄖城際公交,這家公司的注冊地卻放在鄖縣,稅收自然交給鄖縣。“對老百姓有利”,立足于此,十堰市把競爭性線路變?yōu)楣嫘跃€路,競爭性企業(yè)退出市場,由公益性企業(yè)來經(jīng)營。政府出政策出資金,支持公益性企業(yè)。關(guān)系理順,一切水到渠成。
對本級財政收入5億多元的貧困縣來說,一次性拿出2000多萬元不容易。鄖縣縣長孫道軍說,膽識和決心很重要,要算大賬看長遠。表面上看,通的是一條路、一趟車,實際上通的是人心,更是通向發(fā)展大道。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尤習貴說,運輸行業(yè)改革需要新思路,“公車公營”的十鄖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范本。記者 陳熹 通訊員 潘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