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歷史責任砥礪地名情懷

  我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圓滿完成

  

  圖為: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表彰現場

  

  圖為:利川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在文斗鄉(xiāng)安山村鄧家院子實地踏墈古碑刻

  

  圖為:2016年3月3日,省普查辦在咸寧召開湖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推進會

  

  圖為:谷城玄女梳妝臺

  

  圖為:楚城

  

  圖為:谷城地名普查人員劃船對南河小三峽進行實地踏勘

  2019年5月7日,在國務院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上,湖北省人民政府作了經驗交流,匯報了我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取得的成果、作法、創(chuàng)新舉措等,為推動我省地名工作再上新臺階指明了方向。

  2014年到2018年,湖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五年磨一劍,一路披荊斬棘,克服種種困難,終于結出豐碩成果,得到了國務院普查領導小組的高度肯定。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湖北省共采集入庫地名64.4萬條,調查了2.9萬條歷史地名,審定了1822條跨界自然地理實體地名,采集了85.4萬條地名多媒體數據,形成了2000G規(guī)模的綜合地名數據和1812幅普查成果圖,為進一步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夯實根基。

  湖北省始終將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的基礎性、公益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始終遵循“統(tǒng)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工作原則,全面落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充分發(fā)揮民政部門牽頭作用,創(chuàng)新探索普查工作方式方法,著力營造各方參與普查氛圍;全省各級地名普查工作人員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學習普查知識和技能,深入實地開展普查;全省各級普查機構同心協力,順利完成了普查的各項工作,奠定了全省地名普查“內外兼修、表里相濟”的良好局面。

  地名承載幾千年故土情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地名和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人文風情、經濟特征有密切關系,湖北省的地名充分反映了省內地形多樣、河湖眾多、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及政區(qū)變化復雜的區(qū)城特色。因而,湖北地名普查工作不僅在于查實記錄,更在于底蘊發(fā)掘和文化傳承,在于通過地名普查的過程推廣地名文化普及,通過地名成果的轉化使荊楚文化有根、人民思鄉(xiāng)有情。

  一般言之,地名由專名和通名兩部分組成。專名叫名,指一個地理實體,并用以區(qū)分同類地物的專用詞,起定位作用;通名叫稱,是概括某類地物的本質共性, 起定性作用。通過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湖北全省地名64萬余條,每個地理實體,都有它的專名以及得名的淵源。

  湖北地名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湖北省是楚國的中心,楚國是當時長江流域第一大國,因之楚文化在湖北省地名上打下了廣泛的烙印,其覆蓋面幾乎遍及湖北全省。相傳鐘祥有陽春臺,是楚頃襄王登臨的地方,有莫愁村,是楚國歌唱家莫愁的故鄉(xiāng)。安陸縣的虎乳巖,相傳為楚令尹子文生后被棄, 受虎哺乳的地方。鄂西秭歸縣有屈原故里,都是楚文化的烙印。做好地名普查,無疑對楚文化的進一步發(fā)掘、拓展與保護起到無比重要的作用。

  湖北地名特征鮮明。湖北省境內多山,以山得名的地名特別多,用以命名的縣市有黃石、興山、應山、京山、天門、石首、大悟、英山、崇陽、神農架林區(qū)。在山谷和盆地中有坪、畈、壩三種通稱,全省廣泛使用。鄂西以壩為多, 鄂東以畈為多,坪則全省均有分布,均指山地中由沖積作用形成的小型平原和河流谷地。如鄂西五峰縣有長樂坪, 宜昌縣有三斗坪,鶴峰縣有走馬坪;鄂東羅田縣有三里畈,蘄春縣有洗馬畈。

  普查好地名,發(fā)掘好文化,形成好成果,能夠深入有效的促進文化傳承,回望鄉(xiāng)音故土,助力社會經濟發(fā)展,打好“人文牌”。

  “三種精神”貫穿普查工作始終

  以文化為中心,始終堅持文化引領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中的核心地位,秉承地名文化“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普惠于人民”的普查初心。

  尋根溯源,充分詮釋工匠精神。省地名普查辦秉持工匠精神,大力拓荒地名普查工作盲區(qū),力推地名文化吐故納新,對全省包括居民點類地名在內的204362條地名,進行了精細的文化挖掘。拓造機制力推地名文化精益求新,總結并推廣了“村買、鄉(xiāng)切、縣炒”的地名文化挖掘“廚藝法”,有的放矢地推行“通城經驗”、“宜都經驗”,對地名來歷、含義、歷史沿革、地理實體描述“四大項”核心內容,從歷史脈絡、文化傳承、社會發(fā)展、民風民俗等方面入手,進行了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一脈相承的文化掘挖。

  求真務實,充分詮釋奉獻精神。拓跡底蘊力推地名文化復舊如新,組建以院士為主任的專家咨詢委員會,發(fā)動2.1萬人參與地名普查工作。各級普查工作者“白+黑、5+2”“舍小家、為普查”成為常態(tài),年過古稀翻史料、查家譜、找墓碑者有之,人老志堅腳步丈、手指記、真心尋者有之,年少沉穩(wěn)愛文化、不怕苦、肯鉆研者有之。拓展內涵力推地名文化與日俱新,組織開展了編纂地名文化著作、開展最美地名評選、征集最美地名故事、拍攝地名文化宣傳片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活動,全省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正是求真務實的普查工作態(tài)度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成為湖北地名文化挖掘和保護最堅實的工作基礎和力量源泉。

  拓展延伸,充分詮釋傳承精神。拓寬視野力推地名文化百象更新,省地名普查辦聯合省文史館、省方志辦促成省政府下發(fā)《關于開展湖北省千年古縣調研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將地名文化挖掘和保護上升到省級層面,得到省領導的大力支持。全省30個縣列入千年古縣調研名單,80%的市州、90%的縣市區(qū)成立了地名文化保護專班。拓定傳承力推地名文化煥然一新,大冶市、黃梅縣、麻城市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審核確認為我省“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赤壁市趙李橋鎮(zhèn)、監(jiān)利縣程集鎮(zhèn)、大悟縣豐店鎮(zhèn)九房溝村、宣恩縣椒園鎮(zhèn)慶陽壩村被列為全省千年古鎮(zhèn)(古村)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鄂州市華容區(qū)編發(fā)了《地名文化中小學課外讀本》等等,這些工作舉措讓全省地名文化傳承在深度上積累、在廣度上擴展。

  “六個首次”創(chuàng)新普查工作方法

  湖北省各級地名普查機構在推進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中,始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緊貼社會脈搏、不懼風險挑戰(zhàn),實現了六個“首次”。

  首次采用了“政府+社會+企業(yè)”協作連通的工作模式。湖北不僅實現了普查借力社會、借力市場、借力智囊的工作目標,也鍛煉了一支善于運用社會力量、善于與市場打交道、善于借智借腦的民政隊伍?!叭诵斜赜形?guī)煛保哪陣I心瀝血,廣大地名普查工作者始終奮戰(zhàn)在普查一線,秉持“向書本學、向經驗學、向人民學”的理念,創(chuàng)立了“政府主導、企業(yè)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新模式。

  首次推廣了空間技術和歷史文化融通的普查方式。運用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遙測遙感等現代化空間信息技術,在普查中實現了空間技術運用與歷史文化承續(xù)的良好融合,將湖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帶入了新紀元。

  首次開展了全面系統(tǒng)和全方位貫通的地名文化挖掘。突出普查文化屬性,攻克“面上有歷史、點上無文化”的地名文化挖掘悖論,實現了以居民點文化挖掘為開創(chuàng)性引領。在整個普查過程中,省地名普查辦查閱了大量歷史典籍和文史資料,發(fā)現自古“皇權不下縣、草民不入史”導致歷朝歷代對居民點的記載多為只言片語、一筆帶過,無歷史脈絡、無系統(tǒng)研究、無文化挖掘。

  首次實施了多維立體和渠道暢通的地名文化宣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傳承最美地名,講好地名故事,保護地名文化遺產,拓展地名文化宣傳新渠道,謀劃新方法,不斷提升地名文化影響力和自信力。省地名普查辦還通過國家地名普查網、“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微信公眾號、《中國地名》雜志、湖北衛(wèi)視、荊楚網、“長江云”政務客戶端、湖北民政網、“尋根湖北”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對全省地名普查重大活動、主要事件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宣傳報道。

  首次實現了政府部門之間信息互通的良性工作模式。湖北各級民政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協調,形成了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溝通協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更好地發(fā)揮民政部門對普查工作的核心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普查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首次形成了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共通的地名數據庫。地名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實現匹配掛接,既是普查要求,也是時代所需,更是普查成果應用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載體,形成的比較完善的圖屬匹配地名數據庫,為湖北省地名工作立下“百年之基”。截至目前,湖北省地名普查辦與湖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開展合作的全省“互聯網+地圖+地名+服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正在有序開展,全省13個市州已全部完成地名數據合庫。

  “文化引領”根植普查成果轉化

  吐故納新,圓融如一。湖北省地名普查辦通過地名普查,狠抓成果轉化,注重改革創(chuàng)新、深挖地名文化,統(tǒng)籌推進普查數據整改驗收入庫、地名基礎研究、地名圖書編纂、地名文化保護、地名信息化建設和地名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工作,為寫好全省地名工作的新時代答卷作出了朝夕不倦、孜孜不輟的努力。

  全省地名圖書編纂有序推進。湖北省地名工作戰(zhàn)線有力推進普查成果轉化,共同完成了國家標準地名詞典(湖北卷)第一部分(政區(qū)、居民點、城鎮(zhèn)交通)3473條詞條的編寫,指導市縣完成國家詞典第二至八類詞目表編寫并上交,完成《湖北省標準地名詞典》第一部分編寫并指導市縣開展第二至八類詞目表編寫?!吨腥A人民共和國標準地名志(湖北部分)》“政區(qū)、居民點類地名”詞目編寫、省地名志編纂正有序開展,全省13個市州、103個縣市區(qū)正有序開展地名志、地名圖集編纂工作。《湖北地名故事》和《地名普查故事背后的故事》已公開出版。

  全省地名文化保護不斷夯實。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湖北省千年古縣調研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推進我省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列入了“荊楚優(yōu)秀文化傳承工程”。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30個縣市申報“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湖北省“千年古縣”從無到有、從有到多。5個市州、78個縣市區(qū)制作完成了地名文化專題片,開展了“地名故事”宣傳片展播,全省清理整治不規(guī)范地名工作正在聯合相關部門統(tǒng)籌推進有序展開。

  豐碑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隆重表彰: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先進集體”

  湖北省民政廳區(qū)劃地名處

  咸寧市民政局

  武漢市江夏區(qū)民政局

  湖北省國土測繪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先進個人”

  余乙昌(鄂州市民政局)

  鄧敬婷(恩施市民政局)

  杜天柏(宜昌市民政局)

  柳正明(谷城縣民政局)

  為表揚先進、弘揚正氣,進一步推進我省地名管理工作和地名文化建設,經省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通報表揚全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突出集體50個和工作突出個人100名。目前各地正在積極組織推薦工作。

  “標本兼治”創(chuàng)新地名管理機制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省地名普查辦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利用為契機,帶領全省各級普查機構充分搞好地名圖錄典志編纂,開展地名信息化服務,夯實地名標準化、規(guī)范化管理的基礎,創(chuàng)新湖北省地名管理長效機制,為地名管理長治久安做出歷史貢獻。

  深入推進地名規(guī)劃。開展地名規(guī)劃是提高地名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重要舉措,也是防范“大、洋、怪、重”不規(guī)范地名的有效途徑。要抓好規(guī)劃標準制定、理論研究和業(yè)務指導。

  加強地名文化保護。繼續(xù)推進國家千年古縣、千年古鎮(zhèn)、千年古村等申報審批工作,保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古地名,弘揚傳承優(yōu)秀地名文化。加強地名文化宣傳,不斷增強社會各界遵守地名法規(guī)、規(guī)范使用標準地名和地名文化保護的意識。

  運用“互聯網+”思維。堅持創(chuàng)新意識,緊跟“大數據”時代節(jié)奏,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新地名普查和地名保護新工作方式,推出“互聯網+地名普查”工作方式,利用移動互聯網發(fā)動老百姓對居民點文化屬性信息核對糾錯,將“普查宣傳、信息核對、文化挖掘”統(tǒng)籌推進;通過積極探索公眾參與的網絡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平臺等,著力構建“互聯網+地圖+地名+服務+管理”的一張圖、一張網,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動地名地理信息和空間地理信息跨層級、跨地區(qū)、跨系統(tǒng)、跨部門、跨業(yè)務的數據互聯互通和協同共享,提升地名管理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

  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統(tǒng)一建設覆蓋省、市、縣的地名數據庫和地名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最大限度開放普查數據。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地名信息更新常態(tài)化,設置二維碼地名標志牌,進一步提升地名公共服務體驗感和便捷度。將地名普查成果信息化應用向界線管理領域延伸,開展智慧區(qū)劃地名試點和鄉(xiāng)鎮(zhèn)勘界工作,擴展地名信息化應用范圍,為推進“智慧民政”和“智慧城市”建設打好基礎,積累經驗。

  “群英閃耀”詮釋地名普查情懷

  時光如水,回首全省的地名普查工作,多少奉獻的身影,像一朵朵激越的浪花在心頭躍動。這諸多的地名普查工作者,他們踏遍千里、無悔跋涉,他們刨根問底、事無巨細,他們老驥伏櫪、執(zhí)著奉獻,演繹了一個個醉心普查、為地名正名的動人故事。

  臨危受命的他們,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俯首于書案和電腦前,穿行于山野鄉(xiāng)村,將一個個地名正本清源。明知累字多磨難,身勤不負萬里行。鄂州市鄂城區(qū)地名專家皮錦山,借助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越在碧石渡鎮(zhèn)的山山水水中,路遇荊棘,他扛車負重前行,只為探求地名真相。來鳳縣百福司鎮(zhèn)的張昌恩足量大地,以山泉水解渴。

  老驥亦有千里志,老病仍當孺子牛。宣恩縣地名專家陳紹義受聘時已經74歲高齡,剛做完肝結石手術的他為了普查日夜趕工,連續(xù)熬了兩個通宵,還叫來兒女助陣,他把地名普查看作是一項文化的搶救工作。荊門市東寶區(qū)仙居鄉(xiāng)的劉道尚做過心臟手術,他早上班晚下班,中午從不休息。

  追根溯源探真相,執(zhí)著無悔鑒古今。安陸市退休教師胡日新完成80萬字的初稿,一字一句包含對地名文化的赤誠和深情。天門市岳口鎮(zhèn)朱達忠,為探究地名真相有著300多次與村干部通話的記錄。荊門市掇刀區(qū)胡文友,人退心不退,退崗不褪色,深度挖掘地名文化內涵,塵封的記憶被他們抹去了歷史的塵埃。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巴東縣地名普查專家譚文虎一根布滿老繭的食指磨出十萬字普查資料筆記,有走訪調查筆記、報刊雜志剪貼、史志族譜輯錄。他說,要讓地名露出真面目,找到文化傳承的正確打開方式,必須踩實筆記、足跡和心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地名普查工作者們不畏困難,奮筆疾書,為全省的地名工作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照耀了歷史,也照亮了后人對地名文化的視野。

責任編輯:劉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