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軌道上的湖北”,構建“祖國立交橋”。12月14日從省發(fā)改委獲悉,《湖北省“十四五”鐵路發(fā)展規(guī)劃》近日出臺。到2025年,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全省鐵路總里程達到7000公里左右,高鐵里程達到3000公里左右。
該規(guī)劃包括規(guī)劃基礎、總體思路、中長期鐵路網布局、“十四五”建設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環(huán)境影響評價和要求。根據規(guī)劃,“十四五”期間,我省形成“人悅其行、貨優(yōu)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的鐵路客貨運輸體系,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武漢、襄陽、宜昌與周邊城市1小時通達,長江中游城市群內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武漢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3-4小時通達。
2035年的鐵路建設更令人期待。規(guī)劃提出,屆時全省鐵路總里程達到10000公里左右,其中高鐵里程接近5000公里,時速350公里線路占比85%以上;全面形成“七縱六橫一核心”高鐵網絡,鄂湘贛三省間通道全面建成。全面實現“1、2、3小時”高鐵出行圈,5小時以內通達全國68%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
從中長期鐵路網布局來看,武漢、襄陽、宜昌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武漢鐵路樞紐在國家路網的能級將大大提升,客運系統(tǒng)形成“五主(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漢陽站、天河機場站)兩輔(武漢東站、長江新區(qū)站)多點”布局,武漢鐵路樞紐將建設成為12個方向的“超米字型”大樞紐。宜昌、襄陽,分別形成銜接7個方向的全國性重要鐵路樞紐。
為了推動鐵路項目實施,我省已設立省鐵路發(fā)展基金,發(fā)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運用PPP、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EPC”等模式,以合理對價方式加大社會資金募集力度,力爭5年內總規(guī)模達到1000億元。(?廖志慧、余星澤)
相關閱讀:
“七縱六橫”織密湖北高鐵網
打造“軌道上的湖北”,是湖北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硬支撐。
剛出爐的湖北鐵路建設“十四五”規(guī)劃,描繪出新一輪大發(fā)展的藍圖——未來5年,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至2035年,全省形成“七縱六橫”高速鐵路網、“四縱兩橫”普速鐵路網和貨運“四大通道”,構建省域內、長江中游三省市雙“三角形”城際鐵路網,打造“一主兩翼”樞紐集群和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的放射狀市域(郊)鐵路網。
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建成漢孝城際、武九高鐵、漢十高鐵、鄭萬高鐵襄鄭段、武仙城際、江漢平原貨運鐵路等,鐵路營業(yè)里程增至5259公里,其中“十三五”新增1170公里(高鐵約633公里),是歷史上新增里程最多的五年。
七縱六橫,高鐵疾馳全國
目前,湖北鐵路路網還存在南北等級不高、東西連通不暢等問題。對此,《規(guī)劃》提出,中長期鐵路網布局中,我省將構建“七縱六橫”高速鐵路網,提升鐵路通道質量,“疾馳”全國。
“七縱”通道,將助力湖北“北上南下”多通道格局——
京港澳通道,經孝感、武漢,串起京津冀、中原、長江中游、粵港澳等城市群,已全線貫通。根據規(guī)劃,我省將規(guī)劃研究京廣二通道(高速磁?。╉椖?。
京港臺通道,經黃岡、武漢等地,貫通京津冀、長江中游、粵港澳等城市群,形成武漢經京廣、京九北上南下多通道格局。目前,黃岡-黃梅高鐵、安慶-九江高鐵即將“上線”,下一步將規(guī)劃建設阜陽-黃岡高鐵。
呼南通道,經襄陽、荊門、宜昌等地,貫通呼包鄂榆、山西中部、中原、長江中游、北部灣等城市群。將規(guī)劃建設襄陽-荊門、宜昌-常德段。
兩湖通道,經襄陽、荊門、荊州等地,串聯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環(huán)洞庭湖、長株潭等,除建成荊門-荊州高鐵外,規(guī)劃研究荊州-岳陽鐵路。
武貴通道,經武漢、仙桃、洪湖、監(jiān)利等地,串聯武漢城市圈、環(huán)洞庭湖生態(tài)經濟圈、大湘西、黔中等,將規(guī)劃建設仙桃-洪湖-監(jiān)利鐵路,規(guī)劃研究監(jiān)利-華容鐵路。
西廣通道,經神農架、恩施等串聯關中、鄂西、湘西、湘南、粵港澳大灣區(qū)等,規(guī)劃研究安康-恩施-張家界高鐵。
十宜通道,經十堰、神農架、宜昌等地,串聯關中、中原、襄十隨神、宜荊荊恩、長株潭等城市群,規(guī)劃研究十堰-宜昌高鐵,并考慮向北延伸。
“六橫”通道,將提升湖北“連接東西”的能級——
除了已建成的滬漢蓉通道,我省加密聯系長三角的新通道——武杭通道令人期待。在武杭通道上,將規(guī)劃研究武漢-羅田-英山-安慶高鐵。
其他“四橫”為——
安康至合肥通道,經十襄隨,快速對接長三角,規(guī)劃研究安康-十堰-襄陽-隨州-信陽-合肥高鐵,考慮規(guī)劃研究十堰-南陽鐵路。
福銀通道,經十襄及武漢、黃石等,串聯寧夏沿黃、關中、長江中游、海西等城市群,規(guī)劃建設西安-十堰高鐵,規(guī)劃研究武漢-黃石-九江高鐵新通道。
沿江通道,經恩施、宜昌、荊門、武漢、黃岡等,貫通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除建成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外,規(guī)劃建設沿江通道高鐵武漢-宜昌、合肥-武漢、宜昌-涪陵段和武漢樞紐直通線。
鄭萬通道,經神農架、襄陽等城市,快捷聯結成渝、中原、京津冀城市群,建成襄陽-萬州段。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優(yōu)先建設國家“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項目,建成鄭萬高鐵襄陽-萬州段、宜昌-鄭萬高鐵聯絡線等,開工建設沿江高鐵武漢-宜昌段、合肥-武漢段、宜昌-涪陵段和武漢樞紐直通線,京九高鐵阜陽-黃岡段,呼南高鐵襄陽-常德段、福銀高鐵西安-十堰段。
貨運“四大通道”助力“雙循環(huán)”
目前,我省已形成“四縱(京廣、京九、焦柳、浩吉鐵路)兩橫(襄渝-漢丹-武九鐵路、長荊-焦柳荊宜段-宜萬鐵路)”普速鐵路網。
密織的高鐵網,將大大釋放這些普速鐵路的運力?!兑?guī)劃》提出,利用充分釋放的既有鐵路貨運能力,構建貨運鐵路“四大通道”——
通江達海鐵水聯運大通道,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里”,推動鐵路集裝箱班列與江海集裝箱班線無縫對接。通過沿江高鐵建設,進一步釋放并提升既有滬漢蓉等沿江鐵路貨運能力,推動鐵路集裝箱班列開行。
中歐班列向西陸路大通道,強化吳家山鐵路轉運中心功能,加強物流基地建設,規(guī)劃布局境內二級節(jié)點、境外分撥集散中心和海外倉,引導省內外貨源在武漢集結分撥,將湖北打造成為長江黃金水道與新歐亞大陸橋的轉運樞紐。
西部陸海大通道,爭取國鐵集團完善焦柳等鐵路貨運體系,開行襄陽、宜昌經焦柳線至北部灣的貨運班列。
南北煤炭運輸大通道。依托浩吉鐵路,強化集疏運體系,增強湖北煤炭保供能力。建設煤炭儲配基地,形成煤炭儲備、轉運、交易中心。利用南運煤炭資源,開發(fā)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yè)基地。
構建“群圈”通勤網
長江中游三省干線城際網,將越織越密。
《規(guī)劃》提出,形成武漢、長沙、南昌互相之間2小時圈,武漢城市圈、環(huán)長株潭城市群、環(huán)鄱陽湖城市群內1-2小時交通圈,武漢、長株潭、南昌都市圈內0.5-1小時通勤圈,2035年高速鐵路對市轄區(qū)50萬及以上人口城市基本實現全覆蓋,對10萬人口及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達到88%,支撐三省協(xié)同發(fā)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其中,規(guī)劃建設仙桃-洪湖-監(jiān)利鐵路、荊州-岳陽鐵路、武漢-南昌鐵路(咸寧-修水-南昌),力爭納入國家規(guī)劃并在“十四五”期間啟動實施。
圍繞我省“一主兩翼全域”區(qū)域發(fā)展布局,城市群(圈)內的鐵路連接也將更加緊密。
武漢城市圈統(tǒng)籌既有鐵路資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漢為核心,沿武鄂黃黃、漢孝、武仙潛、武咸等城鎮(zhèn)發(fā)展軸構建市域(郊)鐵路網,銜接武漢市綜合交通樞紐及城軌線網。至2035年,武漢城市圈市域(郊)線路里程約1300公里。
“襄十隨神”鐵路規(guī)劃布局以襄陽都市區(qū)為主。構建以襄陽城區(qū)為核心,沿漢江特色城鎮(zhèn)帶、漢十先進制造業(yè)帶向宜城、谷城(老河口)、棗陽放射的“T字型”市域(郊)鐵路網。至2035年,該城市群規(guī)劃市域(郊)鐵路約230公里。
“宜荊荊恩”鐵路規(guī)劃布局以宜昌都市區(qū)為主。構建以宜昌主城區(qū)為核心、沿江發(fā)展帶為主軸,向外連接輻射宜都、枝江、秭歸、當陽等市縣及神農架的“穿心放射”市域(郊)鐵路網。至2035年,該城市群規(guī)劃市域(郊)鐵路約280公里。
在建設運營模式上,《規(guī)劃》提出深化城際鐵路補貼機制改革,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性補貼,進一步推動實現企業(yè)盈虧平衡。借鑒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qū)經驗,依托武漢市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鼓勵武漢都市圈相關城際、市域(郊)鐵路等項目自建自管自營。探索構建“一張票、一張網、一串城”運營模式,實現武漢都市圈軌道上“軟聯通”。(廖志慧? 余星澤)
編輯:朱習芳
責編:胡芳華
審核:敬 冉